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消費者常常因逾期還款產生了不良征信記錄,又覺得無關緊要;等到需要貸款時,銀行卻因為不良征信記錄亮起了“紅燈”。病急亂投醫,一些消費者找到網上“代消不良記錄”的中介,交上少則幾千、多則上萬的錢,最后發現竟被騙了。
業內人士表示,所謂“銀行內部渠道”并不可信,各銀行的信用卡逾期數據由各銀行上報并按規定刪改,工作人員不可能隨意更改,如果違規刪改,銀行也將面臨處罰。中介消除不了記錄,倒可能把消費者的重要隱私“販賣”出去,危害更大。
目前,全國統一的征信系統是人民銀行組織商業銀行建立的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該系統先是接入了所有商業銀行、信托、財務、租賃、資產管理等公司,基本覆蓋各類放貸機構,然后推動工商、環保、稅務、法院等公共信息納入征信系統,更全面反映個人信用狀況。征信中心重點關注消費者信用卡和貸款的相關記錄,并記錄欠稅、民事判決、強制執行、行政處罰及電信欠費等信息。
信用記錄影響個人生活方方面面,怎樣查看自己的信用情況呢?消費者打開征信中心網站,進入個人信用服務平臺,注冊登錄后“申請信用信息”,選擇銀行卡、數字證書或問題驗證,可以選擇信用信息提示、信用信息概要或信用報告3種服務產品,驗證完成后,次日將會收到短信驗證碼,再次登錄即可查看自己的信用情況。這3種產品不打分、不設等級,供消費者或信貸機構參考。消費者掌握查詢主動權,“您讓誰查誰才能查”,比如,消費者需要銀行貸款,銀行很可能經消費者同意后查詢征信記錄,以決定要不要貸、利率如何。
自今年1月15日起,個人到柜臺查詢自身信用報告,每年第三次起的收費標準為每次10元,通過互聯網查詢及每年前2次到柜臺查詢繼續實行免費。
在信用經濟日益發展、征信系統不斷完善的今天,一次實名手機號欠費、一次網約車違約都可能產生個人不良記錄,對日常生活造成不便,消費者要愛護自己的信用,同時,要定期查詢個人征信記錄,全面了解自己的信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