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信用“黑名單”?在哪些領域可以建?如何才能從“黑名單”上退出,退出與救濟機制應當如何設計?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走向深入,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網正在不斷織密織實。
目前,在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的過程中,還存在概念、標準等“迷霧”,如何更好地驅散迷霧,降低不確定性與風險,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政府管理成本和社會信任成本,是近年來我國探索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制的出發點之一,也是建設信用中國建設進程中備受關注的議題。
12月20日,廣東金融高新區股權交易中心發布公告,旗下的惠州僑興電訊和惠州僑興電信2014年債券項目到期,但兩家企業均表示資金周轉困難,無法按時還款,導致投資人不能到期拿到本息。據了解,近期其母公司僑興集團還向當地銀行申請借款,但是銀行對僑興的態度已經“異常謹慎”……
可見,在失信迷霧的籠罩下,大家或者放慢腳步,或者不知該何去何從。如何更好地驅散迷霧,降低不確定性與風險,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政府管理成本和社會信任成本,是近年來我國探索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制的出發點之一,也是建設信用中國進程中備受關注的議題。
突破信息查詢“迷霧”
讓信息共享一鍵“秒查”
12月8日,陜西印發《陜西省政府部門涉企信息統一歸集公示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政府部門涉企信息包括企業注冊登記備案、動產抵押登記、股權出質登記、知識產權出質登記、商標注冊、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納入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黑名單”)、抽查檢查結果等,及其他依法應當公示的企業信息等。
《方案》對政府部門涉企信息內容的明確無疑對陜西下一步歸集信用信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來,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大力推進,信用信息如何歸集,信用信息標準如何界定成為影響信用建設進程的重要問題。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曾表示,信用標準化是支撐保障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基礎,當前中國政府對加快建設社會誠信體系高度重視,全社會高度關注,加快構建以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為重點的、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制,與此相關的標準建設迫在眉睫,亟待加強。
12月22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宣布正式上線運行,實現了“分散信息”“集中查詢”。社會公眾在該平臺上可以查詢到企業的相關信息,有效地解決企業與公眾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涉及企業有關信息實時更新、同步傳遞、一目了然。該系統是涉企信息統一歸集、依法公示、聯合懲戒、社會監督的應用平臺。同一天,重慶市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也正式上線,全市268萬戶企業全方位的信用信息,市民可一鍵“秒查”。
記者注意到,“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健全多部門、跨地區、跨行業聯動響應和聯合懲戒機制,強化企業信用依法公示和監管。近年來,各部門各地區以“黑名單”、信用信息公示披露、信用查詢等方式,形成一股強勁力量,驅散失信迷霧,培育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
如果說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是企業信用信息歸集的總平臺,那么信用“信用中國”網站就是各部門、各體系信息公示與查詢的總窗口。據了解,“信用中國”網站向社會提供“一站式”信用信息發布和查詢服務,已接入37個部門和所有省區市,歸集各類信用信息超過7億條。“‘信用中國’網站提供的權威信息對企業幫助很大,特別是信用黑名單信息為他們保障企業經營權益、減少和規避經營風險提供了關鍵支持。”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副主任蔡瑩表示。
近年來,隨著各地方逐漸建立起信用信息公示、查詢和服務平臺,市場主體在交易時,因不了解對方信用狀況而疑慮不前、提心吊膽的狀況正在成為過去時。
12月20日,山東德州市社會信用體系重點建設項目——公共信用信息平臺開標。據了解,該項目包括“一網三庫一平臺”即“信用德州”官方網站,自然人、企業法人、非企業法人三大信用基礎數據庫,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以及應用和安全支撐系統。
“該項目屆時將完成工商、質監等20個市直部門的信用信息歸集,實現各部門間信息無隔閡共享,為全市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提供基礎保障,并通過查詢管理機制為征信服務機構提供源數據,突破信息‘迷霧’,為百姓提供查詢、監督平臺。”德州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驅散信息采集標準“迷霧”
讓征信機構規范有序發展
隨著聯合獎懲的推進,征信機構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隨之而來的“成長煩惱”也逐漸增多。近日有媒體報道,一家名為“中國信用黑名單”的網站公布了4242條網貸逾期者的個人信息,包括借款者的姓名、照片、身份證號碼、家庭地址、學籍信息、本人電話,甚至父母和同學的手機號等信息都赫然在列,詳細程度令人震驚。
11月24日,央行印發的《關于加強征信合規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通報,公安機關在破獲的非法買賣個人征信信息案件中,發現個別商業銀行員工利用職務便利,違規查詢、下載和非法出售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個人征信信息。央行表示,這些案件充分暴露出相關銀行對征信合規工作重視不夠、內控制度不完善、人員管理不到位、系統建設存在漏洞。同時,部分備案的企業征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違規經營問題突出,嚴重干擾企業融資的公平環境。
與此同時,日前發布的《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發展報告(2017)》指出,當前征信缺乏統一數據標準,信用數據采集和使用尚無明確細化的法律規定,信息采集可能超出限制范圍,個人信息存在濫用風險。不少機構通過網絡平臺從房地產、金融、保險等渠道獲取個人信息,從事客戶信息出售、轉售的行為,未經授權的數據買賣嚴重侵害了信息主體的合法權益。
“目前,部分公司利用其在為電信運營商、網站等提供廣告營銷和數據分析等第三方服務過程中積累的用戶網絡行為數據,在沒有獲得個人信息主體明確授權的情況下,對外提供個人征信產品和服務,嚴重侵害了信息主體的合法權益,造成對個人信息的濫用。”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服務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關敬如表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如何在虛擬的環境里判斷實體的機構、個人的信用狀態,比之前面對面、物理化的交易更加重要,因此保護個人隱私的真實性尤為重要。
記者注意到,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此前印發的《征信業務管理辦法(草稿)》明確,征信機構、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應當按照“依法合規、客觀公正”的原則,開展征信業務及其相關活動,保護信息主體權益,保障征信信息安全,防范信息泄露和濫用。
在2016年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會議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楊子強表示,要規范發展征信市場,切實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完善制度,強化監管,牢固樹立信息保護意識,確保信用信息主體的權益。
厘清“黑名單”邊界“迷霧”
讓信用監管依法依規
12月8日,重慶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題培訓會如期召開,會議明確重慶市探索建立了失信被執行人、食品藥品安全、道路超限運輸、安全生產、醫療器械商業賄賂、文化市場、稅收違法等“黑名單”制度,部分領域啟動聯合懲戒,下一步還將研究制定信用“紅黑名單”管理辦法。
“重慶市發改委將研究制定信用紅黑名單管理辦法,由有關部門結合實際制定實施細則。在有關部門和社會組織依法依規認定的誠信主體的基礎上建立誠信典型‘紅名單’;在對本領域嚴重失信主體作出處理和評價基礎上建立嚴重失信主體‘黑名單’,并納入全市統一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統,通過信息共享,推動其他部門和社會組織實施聯合激勵和懲戒。”重慶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紅黑名單”一直是我國開展信用聯合獎懲的重要抓手。“什么叫信用‘黑名單’?在哪些領域可以建?能否制定一個通行的標準?‘黑名單’能否公開,公開到什么程度?如何才能從‘黑名單’上退出,退出與救濟機制應當如何設計?信息主體對信用信息是否擁有權利?如何平衡個人對自身信息的自決權與信用信息合理流動的矛盾……”上海市法制辦副主任羅培新在12月27日召開的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上表示,以上問題都須通過立法來做出回應。
此次會議,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對《上海市社會信用條例(草案)》提請一審。該條例是我國首部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綜合性地方法規草案。在該條例中,上海首次提出了“社會信用”的概念,將信用信息分為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場信用信息;提出建立國家機關和市場主體共同參與的聯合獎懲機制;明確了規范嚴重失信名單的納入程序和條件、完善名單救濟和退出機制。
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副司長李聚合指出,當前實施信用監管的法律依據不足,信用上位法尚未出臺,監管措施難以落實,信用監管中采取的“黑名單”制度、公示制度、聯合激勵和聯合懲戒制度還需要深化完善,既要立法建制,又要下接地氣。要積極推進信用立法和監管法規修訂工作。
除了不越界,有關部門通過建立信用修復機制、健全信用信息異議、投訴制度,保障主體合法權益,避免主體被“誤傷”,恢復其信譽、消除不良影響。例如在深圳商事主體信用監管公示平臺上,被載入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的商事主體可以在該平臺網上提交申請移出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有關工作監管人員在監管系統接到申請工單后,將進行核實,符合移出條件的,將其從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中移出。
連維良強調,如果人們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可以通過相應的渠道進行投訴,通過政府的監管部門進行懲戒。信用建設一定要建立在依法依規的框架下,才能發揮有效作用。
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走向深入,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網正在不斷織密織實。相信在政府間協同、政府企業合作的強力之下,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終將讓失信“迷霧”散去,誠信之光普照社會天朗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