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中國消費者協會邀請部分中消協專家委員會專家、中消協律師團律師,對央視3·15晚會曝光典型案件發表點評意見,認為隨著消費進入高科技時代,企業更需要注意誠信問題,監管部門的監管措施也要及時跟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原所長、中消協專家委員會專家任興洲認為,市場上各類侵權行為的本質未變,但形式和手段卻不斷花樣翻新,表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對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費者保護工作的重點應更著眼于長效機制的建設。一是加強立法,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和規則,使市場主體依法經營,對不法分子依法監管、查處,甚至入刑。二是提高市場侵權、失信和違法違規者的成本,加大打擊懲處力度,讓他們受到切膚之痛,在市場上無法立足。三是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完善行業和社會的“黑名單”制度。完善監管部門的誠信檔案機制,將監管資源重點投放到最需監管的領域和市場主體身上,提高監管效率。四是建立起消保工作的生態鏈,形成多方合作、社會聯防、協同共治的機制。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衛國表示,從本屆晚會曝光的案件看,侵害消費者的行為也進入了“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不法商人運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不斷“升級”欺詐手段,而其危害所及已經從消費者的經濟利益擴展到國民健康甚至下一代成長。這已經超出了交易公平的范疇,而將人們的關切拉升到了公共安全的層面。要讓誠實經營者安心,讓老百姓安生,就必須以雷霆之力給予唯利是圖危害社會的奸詐之徒以無情的打擊。這雷霆之力既來自政府的行動,也來自民間的動員,包括推進中的消費公益訴訟。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認為,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走進了千家萬戶,在給消費者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讓企業發現了可以投機取巧的所謂商業模式。面對新技術帶的新問題,消費者要擦亮眼睛,在選擇互聯網服務時,也要貨比三家。通過橫向比較,就會讓李鬼現身。對于互聯網企業蓄意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消協組織要與時俱進,了解消費維權的新領域、新問題,剝去制售虛假信息的企業的“科學”外衣,針對受侵害的消費者人數眾多的案件,要及時啟動公益訴訟,為全體消費者代言。更為重要的是,政府對于以廣告甚至虛假廣告替代真實數據信息,欺騙消費者的行為,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在執法方面,更要線上線下一視同仁,決不能因為一些企業打著“科學”的旗號,而輕松放過。